木雕工藝,南康家具雕刻,根雕、木雕工藝品,江西古建、寺廟雕刻,雕菩薩,贛州紅木雕刻,海南黃花梨木根雕刻藝術品,王國華木雕藝術大師
咨詢電話:15697879413
王國華簡介:
一、2023年6月受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商務局招商入駐家居小鎮F2金字塔
二、7月份成立江西南埜木文化有限公司和中國木雕王國華大師師生創作基地,王國華技能大師工作室。
三、2023年四月被南康區政府認定為c類省級高層次才才。
四、2023年10月被南康區科協聘為“科普大使”(家具雕刻工藝)。
現任海南省工藝美術學會會長
一、個人榮譽稱號
海南省撥尖人才
海南省南海工匠
高級工藝美術師
海南省工藝美術大師
國家一級/高級技師
國家手工木工二級/技師
海南省匠心之師
中國工美行業藝朮大師
中國傳統工藝美朮大師
福建省木-竹專委會委員、副秘書長
海南省儋州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兼職教授
海南省海口海經學院客座教授
福建省泉州市木雕藝術研究院-藝朮顧問
福建省民間藝術家
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
福建省雕刻藝術大師
二、技藝特點
家級非遺傳承人項目~莆田木雕—仙游王氏家族木雕第四代傳承人。1962年9月14日出生,從小受祖父輩們的藝術薰陶和影響,十二歲開始邊上學邊跟家父和叔父學習手工木工雕刻的各項基本功,在雕刻和繪畫方面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天賦。17歲高中畢業后,因受家庭經濟影響,正式進入家族手工木工雕刻的團隊,接受雕刻技藝的全面實操訓練,包括國畫、素描、線描、平雕、浮雕、圓雕、泥塑等基本功方面的練習,在祖父輩們的悉心調教下,和自已刻苦的努力,練就了扎實的雕刻技藝基本功。1981年在叔父王金波的引導和推薦下,二十歲便開始獨立帶三個學徒和兩個堂弟奔走在福建閩西北一帶,從農村山區到域市,接單于各寺廟、鄉村里的佛像、民間各種神像的修復和雕塑之活兒干,從81年——92年間做過家具工藝雕刻和寺院廟宇里雕刻塑像,雕過花板、龍檔、神仙、儒釋道等題材,也刻過匾額,花鳥、山水,吉祥動物神獸等。93——98年間開創自己的工場及工作室,產品銷往臺灣、東南亞一帶,制作的工藝品和藝術品,深受廣大經銷商的喜愛,自已創作的?性化作品更是暢銷,曾經有位臺灣雕刻界老師這樣評價:“95-98年期間在臺灣三義、苗粟一帶,王國華的工藝作品貨柜到臺一開倉,眾經銷商搶著做記號,占為己有,供不應求”。在創作技藝上尤其擅長利用斧頭、電鏈鋸等電動工具來進行打粗坯,先天練就扎實的雕刻功底,在創作制作方面總能得心應手,隨心所欲地盡情發揮,對作品的神形意間把控拿捏得正是好處,因材施藝,手、心、眼三位一體,大膽的鏈鋸切割產生粗獷的塊面結構自然,似大筆之寫意。多年來積累的傳統民間雕刻工藝的實踐經驗,加上凡事都是親力親為,盡求完美的鍥而不舍精神,為后來自成一體的“自然形木雕藝術”奠定了豐厚的經驗和基礎。
天生有股求變求知的性格外,在創作上更是癡迷與執著、勤于思索、開拓,不拘一式,形式多變,作品即有木雕的形式存在,又有根雕的韻味,在忠實地繼承祖父輩們的技藝和前輩老師經驗同時,又大膽地在各種材質上融進新想法、新觀念、新技巧手法進行嘗試性創作。如1993年就用噴火槍、噴砂機、高壓沖水機、鏈鋸、高速鉆等現代電動工具,從臺灣藝人那兒學習并引進,既減輕了體力勞動,又縮短了制作過程的的時間,更是解決了部份材質上堅硬而雕刻刀難以雕刻處理的問題,節約了雕刻人工勞動力的成本,也提高了作品的整體效果和效益,在當時雕刻界起了很好的帶頭人作用。特別是1999年春來到海南省后,就迷上了海南特有的材料陰沉木、黃花梨、坡壘木等材料,更一頭扎進去進行創作,還將海南這特有的材料運回福建老家,推薦給身邊的藝友和廠家。特殊的材質和雕刻技藝水平受到當地人和眾藏家、經銷商的一致熱捧,也在海南這片土地上掙到了第一桶金,扎根海南,面向全國,往返海省和大陸兩地,辛勤地去創作創新,不知不覺間形成了自已的一種雕刻風格,從此開啟了具有自己風格的“自然形木雕”創作之旅,同時利用越南黃花梨,桂林的根抱石等各種自然形的材料進行設計創作,將石雕、泥塑、根雕等姐妹藝朮上的一些技法大膽地巧妙地融入自己的木雕創作中,這種求新求異的精神與創作理念的思路,受到業界行家們的高度贊賞和評價,這種很強的個性化作品,獨樹一格,多手法、題材多變的作品,贏得了“全能型”藝人的美稱,也奠定了自己的木雕藝朮風格——【自然形木雕藝朮】。
藝朮的創作源泉來于生活,高于生活,“感覺、錯覺是發覺”,在承受著孤獨寂寞的創作過程,正是自已亨受人生最快樂和成就感的過程,“這就是他追求藝術、熱愛生活的樂觀主義情懷”。不斷地去生活中尋找原型和靈感,設計創作所需要表達的人事和物象,在堅持和傳承中去繼承傳統的雕刻手工技藝,在求新求異求變的創作中去求發現求發展,再去創造經典作品。無論是在神仙歷史人物、釋道儒、傳統故事中的人和物,都是最盡大化地使作品充滿人情味和趣味性、讓人物的動態、表情上顯得格外生動、傳神,大氣圓滿,雅俗共賞。特別是所創作的十八羅漢、彌勒、達摩、老子、八仙等人物的神態中表現出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結構造型上,所應用和表現的雕刻技巧、純熟干練的刀功手法,將點、線、面之間關系等外理的都于程式化表現所不同,賦于木頭之靈氣,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每件作品都有自身的特珠性,韻味獨特,帷妙帷肖而大氣傳神。別具一格的個牲化作品,尤其是自然形木雕藝術,天人合一,每件作品都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之恒大命題,風格獨特鮮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老子”系列,塑造出神態各異的老子形象,倍受收藏愛好者和大眾消費者們的青睞與收藏。
三、技藝傳承
從1999年春第一次登島就喜歡上這亞熱帶雨林氣候的土地,特別是在朋友那兒看到的陰沉木(當時也稱烏木,金錢木)和海南黃花梨木時,出于一個手藝人在職業上的敏感性,通過研究、比對、決定利用木材風化上自然美上的優點和木紋饑理的特殊性,來進行設計創作,使作品即有天然的美,又有人工施藝上技巧上韻味,即不破壞整體的美,又不失人為的意欲,使作品更有一份天人合一之境界。后經人介紹進入海南省第一家專注陰沉木開發企業,集生產、設計創作的工藝品公司,《海南省百鼎承藝術品有限公司》,并出任藝術總監,負責開發、設計創作研究工作,同時,也將這些上等的雕刻好材料,帶回福建老家進行推廣,并取得了很好的市場效果。也更堅定了我“立足海島,面向藝海”的信念和理想。200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海南雕刻工藝老前輩~于榮勝先生,并加入他的公司《海南省榮勝藝術有限公》,擔任團隊藝術總監,同時,在他廠里創建了自己個人工作室。從此,往返海南~福建兩地,竭力為兩地的工藝雕刻事業培養一代代本土人才,并著力鼓動更多人才來海南發展,為海南的工美事業添磚加瓦。功夫不負有心人,多年的扎根努力和付出,獨具一格個性化的自然形木雕造型藝術,得到了眾多客戶、收藏家的青睞,作品的風格與制作技巧,也得到了廣大業界同仁的認同。終于得到了海南政府和工美行業的肯定,于2013評上了第一屆“海南省工藝美術大師”。
這20多年的雕刻生涯,既傳承了父輩們的精湛手工技藝和絕活,也收獲了國內外六十余項次金銀銅的獎項,培養了一大批的學生學徒,其中以顏永健、黃健海、蔡文健、王健等二十多位的優秀學徒,(有的也榮獲了省級大師、、市級大師、高級技師、中級工藝美朮師等榮譽),成為木雕行業中后起之秀的驕驕者。
四、業績成就
從2013年先后獲得了“福建省工藝美朮名人”,福建省民間藝術家,“福建省雕刻藝術大師”等榮譽稱號。2016年榮獲了首屆“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榮譽稱號,2017年榮獲海南省第七屆中國工藝美朮大師評審四個侯選人之一。2018年榮獲海南省教育廳授予的“匠心之師”榮譽稱號。2019年榮獲得了海南省“南海工匠”的榮譽稱號,同年,被海南省政府認定為高層次人才之“拔尖人才”之榮譽稱號。2013年由福建省海峽出版社出版并發行個人專著《王國華雕刻藝朮》,并多次在國內外有關專業刊物上發表了自己的論文和作品,也多次受到國內外專業媒體的專訪和宣傳。每年的3月都應邀參加公益性大型活動~國際木文化節的木雕現場創作大賽,高超的技藝水平受到了國際友人的高度評價,并獲得了諸多的國際上賽項的榮譽。
2017年10全國紅木家俱(紅木雕刻)職業技能競賽,被聘為福建賽區仙游賽站裁判員。11月又被聘為湖北省2017年建筑石雕職業技能竟賽的裁判員。在諸多的榮譽面前,始終不驕不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操守自己的行當,盡心敬業。為感恩回饋社會,放空自我,從零做起,于2018年5月,在家人的支持下,關閉了自己多年來苦心經營的福建老家工作室和海南海口澄邁福山的創作基地,積極響應海南省政府的早日打贏扶貧攻堅戰的號召,參與海南省工藝美術協會提出的倡議:“大師進校園”活動,并選擇了海南省儋州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作為師生創作基地,受聘為兼職教授。憑借一身高超的雕刻技藝,帶著“技朮扶貧”的目標來到學校,推行產教融合,教習學生學習各種雕刻技能,并傳授自主創業的親身經歷,用實際行動來回饋社會。身為該校雕刻專業共三個班級的木雕實訓老師和專業帶頭人,提倡應注重學生品德素質上的培養,育人先扶志,著重技能實操動手能力為主,理論為輔,品德藝兼顧的人才培養方案。并在校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創建了“王國華大師師生雕刻創作基地”,“王國華大師技能工作室”,以及校園里的藝術館~(匠心館),帶來了一百多件的個人優秀作品,直接供專業老師、學生作實物臨模示范,對于零基礎的學生,即方便了施教,又能讓學生直觀、更快地了解到什么是木雕,認識木雕的種類,木雕的文化藝朮價值和市場經濟收藏價值,了解中國傳統民間木雕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最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上的進度和質量,受到了學校師生們的高度贊揚。幾年來共為本土培養了一百多位的優秀學生走上了工作崗位。同時,利用的自已專業和社會資源上的優勢,引導優秀畢業生就地就近就業,并牽頭成立了由五名學生組成的“五福一品”雕刻社,利用本土黃花梨木材上的優勢,帶領他們自主創業。
在學校教學的同時,時刻不忙感恩社會,積極響應并參與各種扶和振興美麗新農村活動。從19年開始,主動參與和慶鎮的美靈村和美萬村等校村邦扶工作,堅持每月從工資中提出1300元或生活物資來邦助那此特困和貧困的村民,鼓勵他們早日脫困脫貧,受到了校領和當地政府村委會的高度贊賞。積極參于社會公益活動,帶著自已的專業走進海南省五指山民族技工學校,為木雕班和社區班進行公益輔導講座,為學員們排擾解難。利用自已的專業知識,來到海南省冒江保突村黎陶基地進行調研指導,并現場與制陶手工者、群眾和小孩們互動交流,現場解答、示范制陶的技藝技巧,同時,宣傳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的重要性,鼓勵村民們迎合新時代新機遇,擴大思路,在保護傳承傳統技文化技藝的情況下,應提高創新、創優、創特的意識,利用本土資源上的優勢,多創效益,做出品牌,振興美麗新農村。
2018年11月18日在首屆海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現場創作作品《蝶戀花》被海南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永久收藏。
2019年9月積極組織參于由海南省工藝美術協會的“大師技藝進校園”,“進省博物館”公益性傳統非遺文化宣傳活動,走進了海口海經學院,進行現埸木雕藝術創作展演,并榮幸地受聘為海南省海口海經學院客座教授。11月又受聘為福建省泉州市木雕藝朮研究院藝術顧問。藝術無國界,為提升自我藝術創作水平,積極參加國內外的一此木雕創作大賽和木文化活動,參與和國際友人進行學術交流。2019年3月17--30日又一次應邀參加2019世界木材日(奧地利-斯圖賓&格拉茨),捷克斯洛伐克等五年歐洲木文化交流活動,暨國際木雕藝朮家現場大型公益性創作活動中,又榮獲“國際合作項目創意金獎”。
2019年3月24日作品《詠吉圖》榮獲了第 24 屆中國重慶工藝品交易博覽會“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賽“金獎”。
2019年4月創作的自然形木雕作品《正義之劍》,被中國杭州美術博物館永久收藏。
2019年7月被中國輕業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授予“木雕工、手工木工職業(工種)國家級職業技能竟賽輕工行業裁判員”。
2019年8月榮獲了國家級手工木工二級/技師。
2019年9月1月榮獲海南省“南海系列”育才計劃之“南海工匠”榮譽稱號。
2019年10月8日被海南省政府認定為高層次人才~“拔尖人才”。
2019年11月創作木雕作品“吾佛慈悲”榮獲中國惠安國際雕刻藝術博覽會一等獎。
2020年4月在“天工”雜志上發表了論文《淺談木雕創作中的審美品位和藝術修養》。
2020年5月創作的抗疫題材木雕作品《逆行者》被海南省博物館永久收藏。
2020年6月18日被聘為中國輕工珠寶首飾中心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編寫專家組專家。
2020年9月23日入選海南省首批“雙百”人才團隊之“麻雙鳴雕刻藝術文創產業團隊”(所在地三亞)。
2020年9月創作木雕作品《大道至簡》榮獲中國“漢博杯”工藝美術創意設計大賽金獎。
2020年10月在“現代職業教育”雜志上了發表了論文《淺析海南黃花梨木根與雕刻價值》。
2020年12月“雕圣杯”中國(嵊州)木雕大師現埸創作邀請賽,創作木雕作品“道”,并獲得了2.5萬的獎金。
2021年8月獲得了國家“一級/高級技師”專業資格認定。
2021年8月27日參加海南省人力資源開發局舉辦技能人才培養評價專家(題庫建設)業務提升培訓并結業,聘為出題專家。
2021年9月榮任海南省工藝術美術學會會長后,不忘初心,融和共勉,以服務眾會員為天職,帶領團隊致力于整合海南工藝美術人才資源,積極組織開展從業人員培訓、學術交流研究等活動。2021年10月14-16年應邀擔任昌江2021年第一屆自由貿易港工美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玉雕拋光組裁判員。
2021年10月19-21日在相關部門及社科聯的指導和支持下,學會聯合了海口市人社局和海經學院成功舉辦了第一屆自貿港工藝美術行業職業技能竟賽活動,包含了三個工種項目:木雕工,玉雕工,拋光工,擔任組委會委員,并受聘擔任木雕組裁判員。這次競賽活動意義重大,可以說是海南工美雕刻行業有史以來之首次,為海南省雕刻行業從業者專業資格提供了一個專業提升晉級的平臺和機會,極大地鼓勵和激發了廣大手工藝人的創作激情和信心,同時也充分體現了海南政府及工美行業組織為廣大手工藝從業者、會員辦實事、辦好事的實際行動,為雕刻行業做出了標桿示范性推動作用。
2021年11月1月受聘為福州大學工藝美術研究院任木雕藝術研究員。
2022年元月1月在海南省人力資源開發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在學會全體工作人員的努力下,成功舉辦了海南自貿港第一期“珠寶玉石鑒定師”暨“貴金屬首飾與寶玉石檢測員”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認定培訓班。
2023年6月受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商務局招商入駐家居小鎮F2金字塔。
2023年7月份成立江西南埜木文化有限公司和中國木雕王國華大師師生創作基地,王國華技能大師工作室。
2023年四月被南康區政府認定為c類省級高層次才才。
2023年10月被南康區科協聘為“科普大使”(家具雕刻工藝)。
淺析海南黃花梨木根與雕刻價值
王國華:關注自然生態資源、關注人文、關注未來。在當今地球森林資源日益枯竭情況下,科學合理地、可持續性地綜合開發利用森林資源,遵重自然規律,堅持人與自然平衡、和諧共處的自然法則,促進人類社會穩步健康地往前發展。
一、何為海南黃花梨木
1、海南黃花梨木產于中國海南島(地理位置在北緯 18°一 20°之間)。性喜陽怕澇,生命力頑強。中西部的俄賢嶺、霸五嶺、五指山乃品質上好的黃花梨產區。
野生黃花黎列入國家一類保護的稀有珍貴物種。2000年頒布的 GB/T18107-2000《紅木》國家標準中確認其文學名為“降香黃檀”。
2、“四時皆是夏,一雨便成秋”,《蘇東坡》。海南黃花梨依懶著海南島上獨特的亞熱帶雨林氣候,在島上大部份地方都有分布,大都長在山頂、山腰和平地,其根系發達,可以透過不磊石縫,汲收海南特有火山地質巖礦物質、土壤中的營養和微量元素。由于受這些氣候及自然條件的影響,向陽的東和西有差
別,樹的南、北向有別。樹頭根系部、樹干、樹枝在格的大小、品質、密度、油性、紋路肌理、香味色澤也有一定差異。人們通常會把樹心長成的黃心叫做“格”,新料叫嫩格,糠梨叫黃格,油梨叫油格,樹鈴越大其格越多,一棵樹若要成材,少則得百年甚至幾百年、上千年。
3、海南黃花梨有“糠梨”和“油梨”之分,同樣的種子,常在山的東面是“糠梨”,則西面是“油梨”。油梨的特點一般是顏色較深、比重大,密度好,油性、香氣比較好,主耍是深褐色、紫色,有些接近黑色,主要分布在海南的西部,如昌江、樂東、白沙一帶。“糠梨”的顏色較淺,比重和密度、油性稍差點,但紋理好,主耍以淺黃、金黃、淺褐色、紅褐色居多,分布在海南的東部和東北部,如三亞、海口一帶。
二、海南黃花梨木特性與魅力
1、海南黃花梨的紋理十分艷麗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密密麻麻的鬼臉,斑斕奇特的虎皮紋、迷人的豹紋,山水紋、X紋等紋理,都會在海南黃花梨身上找到。木材中的“黃”色是木質本身天生的天然顏色。色調大氣、渾厚而穩重。“黃”色自古以來是歷代皇家皇權之象征,也是平民百姓所喜愛的一種基木色彩。
2、海南黃花梨木質紋理最常見的是在樹叉延伸到主干
部份,因島上特殊氣候和生長環境的影響下,如樹枝拆斷后長結并長新枝等,會形成一種特殊的節痕紋理,就象一張詭異多變的“鬼臉紋”紋理,各不相同。有象五指山的蒼渾、黎母山的淡寂、霸王嶺的淵勁、俄賢嶺深秀的“山水紋”肌理。酷似秋季時分的麥穗,穗穗分明,錯落別致的“麥穂紋”。金黃色或黃金色材質上的紋肌,色彩斑斕,猶如虎皮斑紋似的,稱之為“虎皮紋”。由于樹木枯干死亡或砍伐后外表皮長期受蟲蝕嚴重、受溫熱濕的侵蝕,隨著木材中的水發不斷蒸發,木質內色素的沉淀、油性加大,使原來的木紋肌理變深、木材變重,就象皮膚病中的牛皮癬,這種如“豹皮紋”的木紋現象形成,必須具備上述兩種的自然條件影響,才能產生這種紋理,“豹皮紋”在海南黃花梨木紋中是屬于十分少見的特殊紋理。
也有一種木紋如英文字母中的“X”,通常稱“交叉紋”。紋理酷似翩翩起舞的蝴蝶翅膀,稱之為“蝴蝶紋”等等,正是這些奇特的紋理,決定了海南黃花梨木的地位。
三、海南黃花梨木使用功能
1、海南黃花梨屬于豆科蝶形花亞科黃檀屬植物,當地黎人稱之為“降壓木”,也是一味很好的中藥材,有降血壓之功效。其心材新切面為紫紅褐或深紅、淺黃褐色,帶帶有黑色條紋,辛辣氣清香濃郁,久則微
香悠長,木肌理結構細、斜或交錯,拋光面溫潤如玻璃面的質感,撫摸之感猶如嬰幼兒肌膚般的感受。由于成材十分緩慢、大料甚少難得。在明代大批的海南黃花梨被朝庭征用,成為皇家貴族的特權,后又有很多仕官、大戶、文人士大夫們對這種天然特殊性的材料喜愛有加,特別是文人墨客對此木的文化情懷,以及對華麗材質上美的情有獨專,特別是文豪雅士們本身的文化素養,更是添增了不少的雅趣和品位。或將木材中的大料者制作成家俱,如明式黃花梨家具等,小料則施以技巧雕琢成各種文玩把件,如明素式畫筒、筆筒等,更是起了推波助讕的作用,加快了海南黃花梨的滅絕速度,據記載原始野生林在明未清初就已接近絕跡。
2、海南黃花梨天生的麗質,其天然美的質地,是制作各種器物的上乘材料,木質上帶“黃”的色彩又迎合了中國人的傳統審美觀。木質軟硬度適中,更是有利于各種手工藝上的制作加工,其木纖維結構上的堅韌細膩、密度又是制作精細物件的重要條件,神奇的木紋理更是令人癡迷,瑰麗的木紋使每件手工藝品、器具的趣味性、唯一性,都令人有著天人合一的神密感,每一件精雕細刻的作品都具有文化藝術價值、欣賞價和收藏價值。
3、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從原來的物質亨受轉到精神層面上來。隨著股市的低迷,樓市的不景氣等各種投資上的風險加大。社會上各種散閑的民間投資資金擠向往海南黃花梨原材料和各制品上靠,幾乎零風險的投資形式,即享受物美又保值和升值。受這波投資影響,從上個世紀的 80/90年代,木質稍好的海南黃花梨原材料從每公斤的 0.8/1,0元漲到如今每公斤 8千至 1萬,大料(如家俱料)甚至每公斤在 2-3萬人民幣左右,甚至更高,保守估計在三十年間漲幅近 1萬倍。這證明了正是同為原材料上珍貴稀少,才促進了市場上的消費與需求。
四、 海南黃花梨木根雕刻工藝價值
1、欣賞功能:木雕、根雕藝術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民間手工藝,有著幾千年的歷史,發現的最早根雕作品是戰國時期。在以后的漢唐、宋明至清都有其發展的軌跡。這門手工雕刻技藝貴在取巧自然獨特的天趣,雖其“根”本出生在泥土之下,缺能受到人們的熱捧,登上大雅之堂,成為案上之賓客。手工藝人們利用大自然饋贈的根材,來設計創作木根雕作品,突顯出天人合一的藝朮境界,將每塊木、根、雕刻成為不可復制的唯一性孤品和絕品,在市場上,無
論怎么樣形式的物件,每件作品都存在著相當高的觀賞價值、使用價值和收藏價值。
2、使用功能:海南黃花梨由于歷代皇家的大量采用,過度的砍伐濫伐,以至于其長不及用,隨著野生林的瀕臨滅絕,如今市場上出現一木難求的形景。據說二十多年前,本土的黎人因海南黃花梨的名貴值錢,就有很多拆賣房梁、房柱子、門窗板材、老物件家具、各種老舊海南黃花梨的生產工具、日常生活器具等。到近十來年,人們只有帶上一頭牛、一袋干糧進山淘料,因為,這些料基本都是歷代砍伐后,留下在土表層或埋在土層下的樹頭、樹根之來,據說極其難找,有經驗、運氣好的,能淘至一兩塊,否則,只望山興嘆,空手而歸。盡管如此,因海南黃花梨作為收藏界的新貴,正是原材料上稀少,再長成材乃今生無望環境下,催生了海南花梨雕刻文化藝術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并逐漸成為雕刻工藝品市場上高端產品。
五、泥土下面的珍寶
海南黃花梨的樹頭、樹根因長年埋下泥土中,長期受到雨水侵蝕、蟲蝕而沒了外層白皮,剩下了心格,因土壤地溫濕度因素上的影響,腐蝕了木材年輪木紋肌理,破壞了木質纖維上的結構,使樹頭、根莖分解形成各種
形狀各異的碎塊,當然也有比較完整的。或大或小,或厚實或單薄,或瘦或漏、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是千奇百怪,是手工藝品制作最佳的材料。島上特殊的火山巖地質結構的土壤里,富含各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侵蝕,讓本來就艷麗的海南黃花梨木質紋理變的更加摩幻神奇,只需沖刷干凈即可成為一件品相上好、雅俗共賞的藝術臻品。
六、因材施藝變廢為寶
資源隨著地下木根料基本被挖光,商家和手工藝,開始研究深挖木料的利用價值和使用功能,科學合理地對材料進行最合理的設計、運用,對每一塊原材料不管大小,都進行精巧構思,充分發揮因材施藝,變廢為寶,力求創意更新穎,做到小材料運用到最大化,讓市場經濟利益最大化。大的木根材設計制作成精雕細琢的擺件、自然型雕件。如各式筆筒、茶壺,如意等。題材有山水花鳥、文人仕女、神仙佛道儒,吉祥瑞獸、文房四寶,瓜果異珍等。切下的邊角料和天然的小塊材料做成各種形狀主題的小擺和手把玩件,或制作成小掛件、涼席等。利用樹根材料比較小或細長的條件優勢,稍大的或加工制作擺件、手串、手拐,小的也加工制作成小珠串(最小珠子可做到 0.1-0.2厘米)。剩余的刨花料可制作成藥忱,木粉和木霄作為藥材回收到醫藥公司。或直接磨成粉末,作為香料。真正做到物盡其用,且玩且珍惜,
將這天人合一的海南黃花梨木藝朮品展現在世人面前。

咨詢電話:15697879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