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鄱陽縣城解放街西路,有一個令四周鄰居艷羨的幸福家庭——這個家庭如今已是四世同堂,從沒分過家,一大家子人在一口鍋里吃飯,和和睦睦,過著幸福殷實的生活。這個大家庭的家長郭細貴年過七旬,是個出了名的熱心腸,經常助人為樂,為他人排憂解難。日前,帶著幾分好奇,記者走進這個家庭。
記者去采訪時,郭細貴老人正在幫鄰居義務修理板凳。
“任性”老人郭細貴樂于助人50余年
見到郭細貴老人時,他正利用空隙時間整理工具,準備幫一戶人家修理一個木制的板凳。
郭老告訴記者,由于自小家境貧寒,14歲時,他開始學木匠手藝。由于他肯吃苦、肯鉆研,在實踐中不斷學習,慢慢摸索,成了當地一流的木匠師傅。由于名氣越來越大,找他修家具的人越來越多,而他再忙也從不推辭,常常是盡心盡責,總是讓求他的人們滿意而歸。
剛開始是免費幫附近鄰居修理,后來因為他的修理技術好,再加上熱心腸,找他幫忙的人絡繹不絕,連附近鄉鎮的人都找上門。而且只要有人找他,他每次都有求必應。他一個人忙不過來的時候,還叫上自己的幾個工友,組成義務維修隊,去給人家修理家具之類的。
幫人修家具的材料費都是郭老自掏腰包
郭老說,他對物質沒有什么過高的要求,對目前的生活也很滿意,他就喜歡幫助別人。而這樣的義務勞動,連上門修理的工錢和材料費,都是郭老自掏腰包,每年花在這上面的錢,算起來也不是一筆小數目。但郭老從不介意,他說在有生之年能利用自己的手藝幫別人解決一點小難題,自己很快樂。
據郭老的家人介紹,退休后的郭老也沒讓自己閑著,每天5時許起床晨練回來,他就拿上自家的掃把和簸箕把家門口那條路打掃得干干凈凈的。
“這條路我掃了10余年了。別看我沒拿一分錢,但我就是愿意去掃。”郭細貴滿臉笑容地說。
“住在解放街西路的這些居民,幾乎沒人不認識他。”一名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告訴記者。郭細貴堅持義務掃地的行為,悄悄地影響著居住在解放街西路的老老少少??吹剿燎诟冻觯用駛冊僖膊缓靡馑茧S地扔垃圾了。
能夠這么“任性” 離不開好老伴蘇寶珍
實際上,郭老能這么“任性”,和擁有一個好老伴有很大關系。
郭家的女主人名叫蘇寶珍,今年69歲,是鄱陽鎮澹湖小學退休教師。出生在高家嶺鎮站前村的她,兩歲時因為家貧被人家抱養,成為一名養女,但一直被養父母視為親生閨女。“我的養父母是萍鄉人,上世紀30年代隨部隊來到鄱陽,后來就定居在鄱陽縣城解放街西路。養父母沒有生育,把我當親生閨女,對我很是疼愛。”蘇寶珍回憶說。
受到養父母的感染,蘇寶珍打小就善良,參加工作后成為一名老師。而在曾經的學生眼中,不僅是好老師,也是好“媽媽”。
上世紀80年代,家中并不寬裕的蘇寶珍經常帶班里的4名貧困生到家里來吃飯,惹得兒女們不高興,他們覺得母親對4個學生太關心,但蘇寶珍講述了幾名學生的境遇后,兒女們很快與他們成為好朋友。
如今,這些學生已成家立業,有的成了大老板。去年,有一個在深圳工作的學生邀請蘇寶珍夫婦去香港、澳門旅游,各項費用都由他承擔,以此感謝蘇寶珍老師對他的關愛和培養。
助人為樂美德在郭家代代相傳
談起為什么會堅持做好事,郭細貴、蘇寶珍夫妻告訴記者:“養父母的種種熱心、善行,一直熏陶感染著我們,我們也是打小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繼續傳承這種美德,也希望將更多的愛傳遞給身邊需要幫助的人。”
實際上,善舉已經在郭家一代一代地傳承。多年來,郭細貴、蘇寶珍夫妻的一言一行也影響著4個孩子,他們從小就懂得孝敬父母、助人為樂。
有一年,郭細貴被蜈蚣咬了,兒女們知道后,硬是將他送到醫院,每天輪流照顧,一直等到紅腫消退的時候才出院。去年是郭老夫妻倆的金婚紀念日,在兒女們的“死纏硬磨”下,夫妻倆到婚紗店補拍了婚紗照,夫妻倆高興了許久。
“鄰居家辦什么喜事的話,郭細貴的兩個兒子都會主動找上門來,幫忙張羅一些瑣事,給大家省了好多力,他們一家人都很好。”鄰居王阿姨說。
文/圖馬寶紅何齊瑋江南都市報記者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