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無疑是近幾年的一個熱點,不論何人何事都會提到,真正的工匠精神應該是手藝與精神態度相結合,缺一不可。
什么是工匠?夫匠,工之集大成者?!犊脊ぁ酚性疲?ldquo;匠人建國,匠人營國,匠人為溝洫,國無良匠不足以強”。匠人也就是靠手藝吃飯的人,能精通所從事的技藝。匠之于國可謂重矣,明代的“御用監”,清代的“造辦處”,民國時期的“魯班館”,都是那個時代高級匠人群集的地方。
什么是精神?就是對所做事情的態度,要敬業、樂業有底線且有更高追求。態度不好即便有再好的手藝也是枉然,在中國古代不乏將工匠精神做到極致的人。
祖連朋,原魯班館的一位老木匠,在世時曾給故宮、王世襄、馬未都等修復老家具,除了手藝高超外,修復家具的態度更是一絲不茍。古家具常有受傷缺損,補上一小塊容易,只是相吻合的紋難尋,祖連朋常?;◣滋斓臅r間來選一塊合適的木料。在修復收費計件制的年代,仍舊堅守底線,精益求精。
在古代,硬木家具偏向于私人訂制,木匠師傅帶著徒弟上門服務,不需自己屯料、養廠房、設備和工人。現在制作家具則大不相同,需要大量的資金租建廠房、購買設備、招聘工匠、屯各種木料,還需要時間不斷研究圖譜、打樣、開拓市場。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資金和時間的投入成為生存的基礎,守住底線,同時注重工匠精神變得難上加難。紅木家具相對其它材質的家具來說應該是在行業的頂端,紅木從業者更應該本著工匠精神將家具做到最好。
從古至今,從國內到國外,任何年代和社會環境下的商品都有高中低端的區分,必不能要求所有的從業者都做出最極致的商品,也不能讓所有的消費者為商品的附加價值買單。當然不論處在什么層次,都應該在自己所選擇的層面上規規矩矩的做好人和事,守住做人的良心和做事的底線。